最新消息
16 Dec 2020
香港亞洲電影節青少年評審評述 (一)

香港亞洲電影節青少年評審評述 ()

《惡與他們的距離》

評述1

撰文:周子揚

 

伊朗,是世界上其中一個目前仍存在死刑的國家,亦是第二大執行死刑最多的國家。而這套電影的主題正是圍繞死刑,並討論不同執刑者對於執行死刑的看法。

 

製作團隊巧妙地在其當中兩個故事中,以主角平常生活為主,並沒有特別鋪排對白給主角說出對於死刑的看法,但卻可以在結局清楚點明主人翁屬哪個立場,並在結尾用很少時間,便帶出所想表達的看法,令故事更需要完整地觀看並思考,才發覺當中的意味。而在另外兩個故事中,則以故事敘述形式了解兩個主角,當中利用了主角周遭的人的對白,道出人在極權下的渺小、服從與否的抉擇帶來的後果,令到故事更容易在對白加上主角心理變化及故事推進下,令觀眾代入其中。

 

製作團隊出色的劇本編排用梅花間竹的方式把四個故事串連在一起,令不同故事也能有一定的程度連結,使電影更立體向觀眾呈現,而當中的情節反映了極權下的伊朗與近年的香港也有一絲呼應,是一套推介入戲院看的電影。

 

(劇透地雷區!!!!!)

人性本善,但總有執刑者甘願去執行死刑。《惡與他們的距離》這套電影走進四個執刑者的故事,但並非四個執刑者都甘願執刑,制作團隊以梅花間竹的方式設計故事排序執刑者誰願意誰不願意。四個故事主人翁:有人把執行死刑當成一份工作,日復一日;有人害怕殺人後內心不好受而逃離崗位,與女友離鄉背井,逃避執行死刑這不道德行為;有人基於兵役、命令、假期而執刑,卻事後才得悉殺了政治犯,更是女朋友的恩師……;有人多年前逃離了執刑者這崗位,卻失去在這國家一切的權利,不幸的是逃離的那一年女友有孕,即使孩子出生也不能相應,亦只能在郊區苟且偷生,直到某日父女重遇……

 

 

評述2

撰文:馬紲雅

 

擁有著不同的心態,作出了不同的抉擇,最後得到不一樣的下場。但他們也有著同一個身份同一個責任—劊子手。

 

故事背景是伊朗,一個會執行死刑(包括對未成年的人執行死刑)的國家。伊朗會公開處決死刑犯人,行刑方式包括絞刑和石刑。數據統計近幾年伊朗處決的人數大約二百幾十人,是全球數一數二處決人數多的一個地方。

 

這一套電影講述四個關於劊子手的獨立故事。四個故事看似互不相關,卻又緊扣地回應著彼此,造成強烈的對比。這個鋪排讓觀眾多角度思考同一個身份。四個故事給予的信息頗大,思考空間很廣、反思度很強。很貼切、寫實並具體講出劊子手被政權壓迫下如何生存。當中對白設計設計、角色演繹都很出色,令到代入性很強。各種細節的描述令到整件事很有說服力。我很喜歡這套電影有正反兩面的立場去表達同一件事情,作為旁觀者的觀眾可以有更全面的思考。

 

第二個故事講述主角嘗試找出不同方法,去拒絕作奪去人生命的劊子手。這時候我也會讚嘆他的骨氣、佩服他一直努力掙扎,這一切看起來很正面,很值得人尊敬。在這時侯編劇就用了另一個角度,從其他配角的對白去反駁:「你認為用金錢去逃避責任,你就比我們清高嗎?」瞬間把我們從美好的英雄主義帶到現實。這在提醒我們問題的本身不解決, 逃走不就是逃避問題嗎?我們只是把我們不認同的事推給別人做。看起來很大愛的行為,瞬間就變成自私、做作、嘔心。其實說到底只是他不想自己殺人,而不是針對制度的問題,也不是在意那些被判死刑的囚犯。這個反駁能讓我更了解到主角背後的動機。這裏顯得出人性的醜惡,很自私同時也很懂得如何去包裝自己。

 

在這個時候,對話也帶出了第二個問題,內容大概講述要「絕對服從法律,被判死刑的人都是法律上被定罪,不是無辜的人。」當法律的權力大得可以決定人的生死時,到底是否恰當?制定法律的人又是誰?到底是一個什麼標準去界定了我們的對與錯?但往往我們就好像主角一樣,一直身在其中但到事情貼切地與自己拉上關係的時候,才意識到當中的問題。明明死刑並不是第一天制定,而他卻在執行死刑前才作出逃避的抉擇。諷刺的是他逃避了,囚犯也不會避過死劫。

 

而在第三個故事,一句令我最深刻的對白,是別人在提問主角有沒有拒絕屈服的勇氣。當身處在不理想的環境、不公義的情況下,大多數的我們也自覺很渺小很軟弱而選擇服從,屈服於強權之下。或許是因為我們知道能力太小時,作出反抗只是以卵擊石,不僅是徒勞無功,更是自討苦吃。縱然第二個故事看似自私,但他也堅持自己價值觀,願意去作出另類的反抗。當我們認清了第二故事主角的「自私」,故事又反方面提醒我們現實上的難處,畢竟很多人連拒絕服從也未能做到。

 

這套電影就是讓我們不斷反覆的思考,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。去了解每一件事背後的動機、環境、風險以及作出決定後要承受的後果。每人有不同的態度去看待劊子手一事,有人會屈服,自欺的過着安逸生活,有人會逃避,放棄了安逸的生活。我們作的每一個抉擇都必定有得與失,都要作出取捨。而我們的抉擇正正代表着我們的價值觀。

 

其次,電影內容令我更加了解伊朗當地的劊子手。電影對他們刻畫的心理描述很細膩,再加上演員絲絲入扣的演繹,被逼作劊子手而產生的各種掙扎、壓力、無奈,觀眾也能感受得到。電影也講述了拒絕作劊子手的下場就是正常的生活也不能有,包括不能考車、光明正大的生活等。劊子手就是一份要奪去他人生命的工作。但原來劊子手的痛苦不被刑場上的死囚少,是確確實實的生不如死。

 

總括而言我很推薦這套電影。劇本、角色設計及造型、演員發揮以及鏡頭拿捏等等做得相當不錯。即使當中有部份情節不夠精彩,但整體內容能啟發觀眾很多不同方面的思考,這個啟發性絕對能夠將功補過。

 

 

 

評述3

撰文:羌芷熹

 

面對極權統治,該怎去擁有自由?電影以四個故事組成,故事題材均圍繞着死刑,四個故事緊緊相扣。

 

第一個故事《There is no evil》開首至中段集中在男主角的日常。早上下班回家,下午接老婆、女兒放學,晚上探望媽媽。節奏較慢也沒有太多深刻的地方。當觀眾漸漸對男主「平凡」的生活感到沉悶時,一下按鈕,一聲巨響,一個雙腳懸空的畫面,令電影氣氛變得凝重。執行死刑是男主角的工作,但他在上班路上呆看紅綠燈不斷轉換也不邁出一步, 反映出他根本不願意「上班」。他需要定時吃藥, 是因工作而感到太大壓力,若是因為工作感到壓力為何不能辭職?

 

第二個故事《She said, you can do it》正正為第一個故事留下的疑問作出解答。 男主角一開場在焦急地打電話。原來他在找避免負責執行死刑的解決方法。其他人覺得男主角在裝清高,認為他用錢來逃避執行死刑工作亦避免不到「罪犯」被殺,良心亦不會好過。我在想,換轉是我,我也為用盡一切辦法而不執行死刑,不想無辜的人被處死。也有士兵勸男主角乖乖服從,不然便會像他要留在監獄四年。甚至有一名士兵說,若男主角真的把儲起來的錢來避免執行死刑更會告發他。他雖不認同但理解,甚至給予男主逃獄路線。男主角逃獄時的配樂,令氣氛更為緊張,叫觀眾也替男主角焦急起來。男主角順利逃出跟女友一起高歌Bella Ciao看似興奮,但二人目光呆滯地坐在車上,應該是為日後生活感到迷惘和擔心。他們在擔心什麼?第四個故事會解答給我們。

 

《Birthday》為第三個故事。正在服兵役的士兵放假為慶祝女友生日。男主角發現女友一家有事隱瞞,多番追問後,得知女友恩師為政治犯,最近更被處決,女友的生日派對變成喪禮,氣氛變得凝重。男主角幫忙準備喪禮時一望遺照就跑到河邊把頭伸到水裏。原來男主角便是把女友恩師處決的人。男主角為了換取假期在女友生日時求婚便負責執行死刑。女友沒有拒絕求婚,畢竟大家都知道各人都身不由己。

 

《Kiss me》為第四個故事,亦揭曉第二個故事中男主角所擔心的事。男主角為了家人不受他逃避處決工作而影響,把女兒送給太太的哥哥照顧。男主角更要住到偏僻、落後的地方,當不成醫生,連最基本的公民權利也沒有。他怎能想到逃避死刑工作,就像人生自由也被剝奪,連駕駛執照也不能擁有。這正是第二個故事的男主角日後生活的預告。女兒知道父親喜歡駕車但卻從未見過他駕車,男主角簡單回答「我沒有駕駛執照。」就令人感覺到男主角經已把一切看淡。然而這實在可悲,他為了過著平凡的日子而失去所愛。女兒對男主角因逃避死刑工作,將她送給親戚照顧而感到生氣及不解。我想,他愛女兒愛得可捨棄一切,但他更明白無辜人的生命價值更高,即使他為此而犧牲照顧女兒的時光也情有可原。

 

電影以「面對」和「逃避」間隔著,四位主角面對著執行死刑各有不同處理方法。第三個故事更能跟第一和第二個故事扣上關係。第一個故事的主角表面上經已習慣執行死刑,若某天發現被處決的人是認識的,便會像故事三的結果。而第二個故事的男主角,便是為了避免好像第三個故事的情況出現,而且不想殺掉無辜的人,才不願意執行死刑。即使第一個故事和第三個故事的男主角表面上沒有抗拒執行死刑,但實際上他們都不願成為「殺人犯」。就算選擇執行死刑的主角,也只是因對政權的恐懼而選擇接受。選擇逃避的主角,用行動來反抗極權。

 

讓我極為深刻的是故事二及三的主角同樣感到崩潰,前者因恐懼執行死刑而感到崩潰,後者因殺了人而感到崩潰。兩位演員的演繹令觀眾更感受到面對極權時的恐懼。

 

我很喜歡第二個故事,並不只是因為他成功逃出,而是因為他深明逃出會帶來後果但仍然勇敢面對。導演同樣十分勇敢,寧願秘密拍攝也不願服從,令人折服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