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亞洲電影節 2024 與「青少年影像共學計劃 2024」合作,7位共學計劃學員從 HKAFF 片單中,觀看六部回應年度主題「身體之家」的亞洲作品,選出「學生評審團獎」及撰寫影評,與觀眾分享他們的觀點和感受。
-----
突破「宿命」——《風紀戀愛了》
撰文:何卓恩
今次從六部電影中選出這部《風紀戀愛了》,除了切合到「身體之家」的主題外,亦涉及校園、性別、身體等。故事主要圍繞在男權社會的背景下,女主角Mira、母親
和男主角Sri的關係發展為主線,展述Mira陷入複雜的情感關係中迷失自我,找尋自我。或許單單從中文翻譯的電影名稱《風紀戀愛了》了解這部電影有點失去韻味,電影英文名稱《Girls will be Girls》運用文字遊戲改變「Boys will be Boys」帶出更深一層意味:男孩天性頑皮是正常,因為男孩始終是男孩;難道女性一直在社會中被打壓,是因為女性始終是女性嗎?是一種女性的宿命嗎?
「宿命」:女性的宿命
女主角Mira在90年代的印度長大——是一個男女地位極不平等的背景。在故事開首得知16歲的Mira向來品學兼優,成為寄宿學校的首位女領袖生時,本以為是一個女性打破社會枷鎖宿命的故事,但這並非故事主線,我認為故事更多為探討女性對身體性別的自我探索。在印度的背景,女性傳宗接代、養兒育女這個宿命可以追索至公元前900-700年。而女主角Mira在這個大環境下,是以「愛情」為驅動力,開始了解「性」。從一開始通過自我接觸,自我觀察性部位等,到後來與Sri一起用電腦搜尋關於兩性身體性徵等資料,未嘗不是一種思想上的突破?而另一方面,母親彷彿充當着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宿命的影子,在很年輕時已經結婚,但在電影中亦表現出對自己的婚姻感到後悔,希望通過Mira的戀愛來釋放自己,尋回自己的青春、滿足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夢。年輕時的母親或許也有嘗試打破宿命,但最終也是沿用社會一貫的模式管教Mira。Mira在初時亦十分不滿母親的做法,不理解為何母親不讓自己與Sri走近,但在故事的結尾卻停在只有母親和Mira的畫面,Mira亦抱着母親落淚,給觀眾留下懸念,究竟是Mira終於明白母親的用心良苦,或是Mira為自己仍然被女性宿命局限而落淚?
我個人對整部電影的觀察切入點主要在Mira如何嘗試突破90年代印度男權社會的刻板印象,雖然結局並沒有我預期中正面,但我認為導演Shuchi Talati成功從女性角度帶出身體、性別等議題,而Mira是作為導演的一個載體,將來或許會有更多「Mira」嘗試突破。
—— Girls “will be” Girls